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你看見我了嗎?“話”政策邊緣人(三)‧不要忽視我們,我們還健在……

 2011-06-04 19:27

  • 大馬樂齡人士協會創辦人林敬德認為,本地年長者需要一份工作,以維持他們對生命的熱忱和獨立自主。(圖:星洲日報)
1 of 2
根據大馬統計局11年前的人口調查數據,馬來西亞共有將近10萬的獨居老人,其中69%來自鄉區婦女,而社會福利局2006年國內慈善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共有154家註冊的老人院。
由於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以及小家庭的出現,年輕一代奔往城市或國外謀生,老人留在鄉村成為獨居老人的現象與日俱增。
同時,馬來西亞樂齡人數在過去20年幾乎翻倍,佔了全國人口總數7%,預計於2020年升至10%。
其中華裔人口老化現象將出現雙位數增漲,成為國內最大的“老人族”。

雖然銀髮一族的人口比例逐漸上升,然而大馬政府依然欠缺一套完善的老人福利制度,而老人被當人球般遺棄問題日趨嚴重,甚至被社會、政府邊緣化了。
政府福利援助上,老人申請福利金不果的個案略有聽聞。其中有者苦等3年,依然沒有下文,也有許多老人申請不到福利局援助金,因為該局規定申請者親自上門領取表格,也拒絕讓當地議員代填申請文件,導致許多老人因病痛、行動不便或不識字,而錯失申請援助金的機會;老人在面試時不諳國語,更是遭受缺乏愛心及專業精神的官員呼喝及苛責,讓他們感到難堪和自尊心受損。
向來關懷銀髮族的使命宣教關懷中心文書林春發透露,過去他曾經幫助不少貧窮老人申請福利金,但是每回等了很久都沒有消息,苦等一年之後才獲得通知。他曾經將貧困老人的困境向政治人物提出,然而後者卻以沉默來回應他。
這些走投無路的孤苦老人,急申請一筆小錢來生活,官員辦事沒有效率、不斷拖延,他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等待?樂齡人士過去對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如今他們邁入老年需要得到援助,為了每月區區300令吉的援助金,卻往往遭到官員百般刁難,何以不讓人感到心痛?
“尤其是那些身邊沒有孩子、親人,也沒有退休金的老人。他們打了一輩子低薪工作,沒有任何儲蓄,政府一定要做些甚麼來援助他們。”大馬樂齡人士協會(NACSCOM)主席林敬德回應說,不少私人界或非政府慈善團體關懷老人的福利,建設了不少安老院、籌辦老人活動,然而向政府申請撥款的時候,往往被告知撥款不足。
非營利老人院宣告爆滿,供不應求,雖然希望收容更多老人,卻感到力不從心。雖然政府辦安老院不積極,但是至少可以與這些非政府慈善團體合作,並給予津貼上的資助,主動向社會推動樂齡關懷。
他感嘆,目前本地社工服務尚未成熟,鮮少做上門探訪和照顧的服務,真正有心協助貧困者的社工團體面對很多經濟上的難題,而大部份處於不活躍的狀況,“社工團體主要關注殘障人士、孤兒,卻忽略了長者這一環。”
● 工作老人,活得更開心和有自信
林敬德發現,馬來西亞過於依賴外勞,尤其服務業、生產業等,幾乎成了外勞就業的天下,導致本地人失去了許多就業機會,加上外勞薪水低,本地人完全無法和外勞競爭。他認為,這些就業機會應該提供給本地尚有能力工作以及需要一份工作的高齡人士。
“我希望政府認真看待這項問題,嚴格控制外籍工人的簽證,讓貧困老人有機會賺一點生活費。”林敬德說,一般人過了退休年齡,依然能繼續工作,好比他本身雖然超過70歲了,思維還清晰、身體依然健全,可處理大馬樂齡人士協會的繁忙事務。
他舉例,日本、韓國政府會安排那些有意繼續工作的高齡人士,在工廠、農場做一些比較輕鬆、簡單的工作;新加坡飲食服務業很少聘用外勞,他們都是讓家中長者或聘請其他老人來幫忙,反觀國內老人關在家中無所事事,交際圈子變得越來越窄。相比之下,那些依然在社會上服務人群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老人,看起來更有活力、更樂觀。
“那是因為在精神層面上,工作讓他們找到尊嚴,他們不把自己當成社會、國家的負擔,而能作出貢獻、感覺自己被需要;生理方面,他們持續工作可保持一定的運動量,生活上能夠獨立自主。”林敬德說。
我們希望得到尊重與關愛
綜合了林敬德與林春發兩位樂齡關懷者為樂齡人士所提出的訴求,他們希望施政者與社會聽見老人們的聲音,並給予推動力以完善各項政策。
1. 檢視現有津貼福利
林敬德表示,世界各地共有至少30個國家為他們的長者提供社會養老金(Social pension),然而馬來西亞卻沒有這項福利,政府應該重視這項福利。“每一個人都可獲得一筆社會養老金,而真正貧困者可獲得更多金錢上的援助。”

目前成功申請福利金的老人,每個月可獲得300令吉,不過在城市居住的獨居老人,區區300令吉不足以支撐他們的生活費,尤其是行動不便或傷殘老人,加上現在物資漲價,吃一頓飯至少5令吉,需要租房的老人更是雪上加霜。
針對極貧老人,政府應該要給予針對性支援,為老人狀況進行調查並給予實際的協助,其中包括安排那些在外流離浪蕩、無依無靠的獨居老人住進安老院。至於國內安老院不足以應對老人人口與日俱增的問題,政府更是應該設法去解決、增設老人院,或與非政府慈善團體進行合作。
另外,福利部的公務員也應該接受更專業的訓練課程,提高辦公效率,避免福利金申請被拖延、擱置的事件再度發生,同時儘快批准申請。
“福利部提供各種津貼協助人民,其實已經做得不錯,只是還不夠好。如果處理得好的話,為何在購物廣場、菜市集和街道上還有很多老人在乞討或無家可歸?”他反問。
2. 設立社區樂齡中心
至於如何與非政府機構合作,也是“長青終身學習中心”校長的林春發說,除了以最實際行動如撥款資助非政府慈善機構,政府也應該在每一個社區設立樂齡活動中心。此中心並非只限於銀髮一族,也可推動健康的家庭活動。

上兩個月,林春發到香港考察,發現當地社區都有政府辦的圖書館,設備齊全之餘,還分為兒童部、青年部及樂齡部。“由於每個年齡層有不同的知識需求,老人需要更多健康方面的知識,老人部還提供沙發供老人們舒服地相聚聊天、看報紙,還有電腦讓他們上網學習。”
由於本地沒有適合長者的活動場地,大部份老人躲在家中,人際關係特別薄弱,無法自立自強,生活幾乎無樂趣可言。
3. 提供高齡就業機會
林敬德代表本地部份樂齡人士,說出他們希望覓得一份職業的期望。他參考了日本和韓國工廠的做法,建議政府從政策上手立法規定本地每家企業公司、工廠、商家保留20%的工作機會給樂齡工作者。
像日本的工廠,長者的工作時間較短,也比較有彈性。一天工作3至4個小時,他們都在週末工作或只需工作兩三天。
“政府一直發放福利金也不是辦法,要一勞永逸解決貧窮老人的生存問題,應該提供他們各種就業機會。至於如何提供工作機會,那就要從保護本地人的飯碗開始,不要讓本地人的工作被外勞奪走。”
4. 打造無障礙環境
無障礙環境不只是帶給身心殘障人士行動上的方便,也為年長者帶來希望。建築物內含升降機、斜坡,廁所內有坐式馬桶、扶手;建築物外面的無障礙設備,如人行天橋建電動扶梯,馬路兩旁建設人行道、斑馬線,其實也間接鼓勵老人家走家出門工作或進行社交活動。
無障礙環境對老人而言很重要,尤其在交通方面。舉個例子,台灣的捷運非常方便,週末來臨時可以看見不少台灣家庭舉家出遊,長者也會彼此相約到郊外徒步登山。馬來西亞的交通不方便,輕快鐵、單軌火車只是在城市內運行,電動火車的站不多,到郊外去也極不容易。加上巴士服務經常誤點、指示牌不清楚,去一個地方要轉數趟巴士,一般人都覺得困難重重,更何況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長者在週末出遊已不容易,更不用說依靠本地公共交通去工作。
除了公共場所和交通工具,醫院、銀行、政府部門等不只要落實無障礙環境的空間規劃,同時應該設立特殊柜台,安排至少一名通曉多種語言的公務員專門協助年長者、文盲或身心殘障者。年長者也應該優先獲得服務與照顧,而不是在醫院苦等六七個小時。
另外,福利部政府官員一般都是土著,因此不諳國語或英語的長者在申請福利金時遭受諸多刁難和責備。有關部門應該安排懂中文或方言的華人公務員,在面試申請者時充當翻譯員,以確保面試順利進行,同時減少誤會的產生。
(星洲日報/副刊‧報導:鄧雁霞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