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你看見我了嗎?“話”政策邊緣人(一)‧當有一天,我們都需要輪椅斜坡和扶手時……

 2011-06-04 19:17

  • 由於本地交通不方便,殘障人士只能依靠慈善團體提供的交通工具出外辦事。(圖:星洲日報)
4 of 4
馬來西亞的殘障人士究竟有多少人?目前而言依然是個未知數。

根據聯合國數據統計,殘障人士佔了每個國家至少10%的人口,擁有大約2800萬人口的馬來西亞,保守估計有280萬名殘障人士。
不過,截至2010年8月,國內只有31萬名殘障人士向福利局登記。

280萬並非小數目,這還不包括每年增加的因衰老或患病而不良於行的人士,然而政府在政策上是否照顧了這一群為數不少的弱勢群體?
去年9月,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長拿督斯里莎麗扎曾說,大馬擁有完善的殘障人士相關法令及政策,唯地方政府及私人企業在整體執行上仍令她感到非常不滿意,尤其在打造無障礙空間方面的表現更是欠佳。
“儘管大馬擁有完善的殘障人士相關法令或政策,但地方政府卻沒有認真看待殘障人士的需要去執行相關的任務……我認為這是態度問題,他們已經忽略了這些殘障人士。”莎麗扎這一番話,說中了馬來西亞殘障人的心聲。
事實上,政府在津貼支援殘障人士不遺餘力,然而政府以大量金錢協助殘障人士並非健康的現象,唯有協助殘障人士自主自立、走入社會才能一勞永逸解決殘障人的生存問題。
至於如何提昇殘障人的社會地位與權利,讓他們能夠與一般人那樣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融入社會,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政府是否落實無障礙環境。
● 大環境阻礙,殘障人成邊緣人
馬來西亞建築法細則中的無障礙法規,早在1993年定型,大馬並於1994年簽署聯合國《亞太地區殘障人全面參與之宣言》。馬來西亞標準局(Department of Standards Malaysia,DSM)也於2002年擬訂第一份《殘障人士進出建築物守則》,有了公共場所的無障礙標準設計,其中包括停車場、人行道、階梯、升降機、廁所等。不過這些無障礙條規依然未能有效而全面地落實,甚至有些條規在法律上明文規定卻無人執行。
整個大環境裡,交通工具、公共場所及工作環境中有形、無形的種種障礙,依然是身心障礙人士或輪椅、拐杖使用者投入社會最大的阻礙。殘障人士並非飯來張口的一群,他們有能力在社會上謀取一份職業並為國家作出貢獻,不過卻因為環境的不允許,他們的行動能力受到限制,因而被當成弱勢團體、缺乏生產力甚至變成整個社會的負擔。長期以來,殘障人真正的需求被忽略,讓他們變相淪為社會中的邊緣群體。
由於社會漠視殘障人的行動權、設施使用權,甚至工作權利,那些有能力出外工作的殘障人士往往受到各種阻礙:職業能力被否定,只能獲得低薪工作。
就好像殘障青年劉孟鴻,來自砂拉越的他尋職一路艱辛多折。打從10年前當雜貨店伙計起便受到別人異樣眼光,工作能力受到質疑。他自發自強申請到吉隆坡福利部學習電腦課程一年,課程結束後回鄉在某木材公司覓得一份工作,卻只做了7個月。後來他又來到西馬當補習老師,工資卻只有300令吉;他也當過清潔工人,維持了一年半載。
“一路走來,我體驗到在這個社會中工作是十分困難的。由於公共交通不方便,有意聘請殘障人的工廠或公司沒有無障礙設施,這方面嚴重影響了我的就業機會。即使願意錄取我的,薪水最高也只是700令吉。”
我們渴望獲得這些方便
說到殘障人士的社會福利與政策,美門殘障關懷基金會總幹事謝秀貞的訴求並非要求更多的津貼,而是希望有朝一日,政府和私人界可以平等看待身心障礙人士,讓他們也和一般人獲得相同的機會和待遇。如果政府有心提昇殘障人的福利與政策,她希望政府能夠認真看待以下4項訴求:
1. 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
48歲的輪椅使用者楊居順嘗試過本地所有交通工具,除了布特拉輕快鐵(Putra LRT),其餘公共交通都無法提供一個無障礙的環境:單軌火車(Monorail)沒有升降機,火車站的設計有太多樓梯,輪椅使用者完全無法使用,拐杖使用者也困難重重。
電動火車(KTM Komuter)列車與月台之間縫隙闊度達6寸,除非特別請火車公司的職員安裝移動式輪椅專用月台板,以讓輪椅使用者能夠上下列車,否則輪椅會卡在縫隙裡。另外,每個火車站的設施不同,有些沒有升降機或輪椅專用坡道,比如電動火車回程必須經過人行天橋到對面月台,這些設施都無法讓行動不便的人使用。
“一些火車公司的職員看來沒有經過訓練,雖然公司有提供移動式輪椅專用月台板(Portable platform),但是他們一般不會使用,安裝的方向都弄錯了,還要殘障人士指引他們。”
楊居順說,在火車站建築室內設施方面,上下提供輪椅專用坡道或升降機就已足夠,像布特拉輕快鐵KLCC站通往購物商場隧道中的輪椅升降機,其實並不方便,尤其在人潮擁擠的時候,輪椅使用者還要特地向負責人要求開鎖,上下階梯要分別花上10分鐘。如果同一時間有很多輪椅使用者,更得花上一段漫長時間。“這顯示該建築的設計,一開始並沒有顧慮到殘障人士的需求。”
早在2006年,楊居順便代表殘障人士團體向政府及巴士公司爭取無障礙巴士(Bus OKU),包括購買外國特別設計的進口巴士:低地板巴士以及內含輪椅斜台。相關政府部門曾購入一批巴士,然而並不符合標準,門口地板太高導致輪椅使用者必須靠別人在後面推才能上車,殘障人要求更換,該部門也不斷召開會議向他們尋求意見,可是會議一拖再拖,無障礙巴士一事也不了了之。多年來,政府領導層一旦改朝換代,便會更換了無障礙巴士的負責人甚至部門,原本由交通部負責,後來又交給陸路公共交通委員會(SPAD),楊居順等人不斷重複作出申請,為了與官員交涉,日夜奔波勞累。
“我感覺他們辦事沒有效率,只會講而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目前,吉隆坡綜合交通網絡公司屬下的rapid KL巴士已貼上了無障礙標誌,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門也曾對外展示無障礙巴士。實際上無障礙巴士依然未能通行,殘障人士依然未從中得利。”楊居順無奈地說。
2. 無障礙的建築物
“無障礙設施,目前最完整的只有八打靈再也市政局及它的周遭而已。”謝秀貞苦笑說,去年八打靈再也市政廳有意打造全方位無障礙城市,強調發展計劃必須擁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一旦發展計劃未達“無障礙社會”的標准,將不會獲得批准,希望州政府真的能夠落實諾言。
她認為,目前的無障礙設施只限於某個區域,很多建築物依然未達到無障礙環境的標準,即使是發展迅速的吉隆坡十五碑,其設施也只適用於視覺殘障者,而非所有殘障人士。雖然大馬規定公共建築物要遵循《殘障人士進出建築物守則》,然而目前的工程並沒有嚴格檢查建築的設計圖中是否將無障礙設施納入其中。
“政府必須要有制度性的計劃,嚴格要求建築商將無障礙設施規定為建築條款之一,沒有達到標準的建築物應該受到罰款或下令在限定時間內作出改善。目前都是亡羊補牢的方式,建了這裡,才建那裡,並非一開始便把這些設施加在設計圖中。”無障礙設施不應該只限於某個區域、某一街道或固定的建築物,應該涵蓋每一座建築物、街道和公共場所,包括政府部門、銀行、商場、醫院、郵政局等,從公共電話、廁所到外面的行人道和停車場,全面建立無障礙空間。
3. 完善的教育計劃
對謝秀貞而言,殘障人士的教育最不可忽視,因為他們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擺脫貧困問題。其實殘障小孩不像視覺或智商殘障者,需要送到特殊學校學習。只要學校的設備符合殘障人的需求,比如圖書館、電腦室、課室安排在樓下,不必上樓梯,或廁所、食堂安裝無障礙設備,殘障孩子可以在一般學校與其他孩子接受相同的教育。
也許有些孩子有學習障礙,導致學習進度不同,比如智障孩子。謝秀貞建議,每個學校都應該有完整的教育計劃,讓身心障礙小孩參與特別考試。
4. 符合需求衡量的津貼
目前,福利部給予殘障人士的援助津貼包括:薪金少過1200令吉的職業殘障人士,每個月可獲得300令吉津貼;無法工作、在家殘障者可獲得150令吉援助金;需要他人照顧的殘障人,其照顧人可獲取300令吉。此外還有殘障人士教育基金、創業基金等。
謝秀貞認為,此項津貼條例應該更開明、開放,因為身心殘障人士只能申請其中一項,比如需要別人照顧的殘障者,如果照顧的人領取300令吉津貼,該殘障人士就不能申請150令吉津貼;能夠工作的殘障朋友,不代表他不需要人家來照顧他的起居生活。另外,為何不能工作的重殘障人士,津貼還少於能夠上班的行動不便者?
省思空間
謝秀貞認為交通、建築物、津貼以及教育制度,是殘障人目前邁向自強最大的阻礙。如果政府或私人界能夠提昇以上4項訴求,相信這一群弱勢團體便有機會脫離邊緣群體,他們或許不再需要政府的大量津貼和援助金,可以靠自己的一雙手自強及自立。
“無障礙設施不是只有殘障人在用,其他不方便的人也可以用,如孕婦、嬰兒推車、老人和小孩。我們每一個人有朝一日總會老去,到時難道我們不需要一個輪椅斜坡、一個扶手嗎?”謝秀貞最後說。
(星洲日報/副刊‧報導:鄧雁霞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