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特別的一堂

有本書叫做<<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作者:Mitch Albom

我不能說我上的這門課能與這十二堂課相比較...
但卻都是讓我體會和收穫良多...的一門,而想起這本書


 這學期修生活與經濟這一門通識,在這堂課中,瞭解到人要生活當然上不了4個基本的層面—生存、生計、生活和生命。正好這門課就給我們上了生活面與生計面的知識。

不論你念的是甚麼科系,你總會接觸到生活當中的經濟,就拿我念的科系是社會工作系來說,當然這也跟經濟面也扯上很大一部分的關係,只是使用的名次不太一樣,在社會福利領域裡不談經濟,而是預算分配。在社會福利當中,要將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層面提升,當然這個國家的經濟必然要穩定和成長,這樣人民才有錢來繳交所得稅,政府就透過人民繳交的所得稅按比將預算分配到不同的單位,ex:國防、衛生、社福、公共建設…等相關的部門單位。

再來就是跟我們本身最切身相關的—選擇,那就是生活當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要選擇的事情,ex:中午要吃飯還是麵,如果吃飯比較能填飽肚子,可是你又喜歡吃麵,那你就得做出決定,這決定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機會成本。在生活當中也總會面臨資源有限,但慾望卻無窮的時候,這時就要精打細算了,把選擇不同抉擇的機會成本找出來,然後在下決定,以免自己騎的驢子跑了,要追馬也追不成的下場。

課堂當中也提到了自由市場競爭競爭的美國,如果與社會福利結合來看,美國是一個先進國家,當然也少不了社會福利制度;但是,美國卻是一個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美國人相信市場是一隻無形的手,能夠操控供需使得市場機制回復平衡,而政府的干預則會亂了這樣的平衡狀態,使得不論經濟方面都會亂成一通。因此,在美國人心裡根深蒂固著各盡其所,各取所需的價值觀,也就是說,你個人的貧窮是你個人所造成的,因為你個人不努力才會有今天的貧困;但是只要你肯努力,你就能取得你所需要的。這樣看來,美國的社會福利好像違背了社會福利某方面的價值—貧窮並非單單由個人因素所引起的,社會也應該負起一些責任,加上憲法有保障人民的基本權人權,所以政府也應該予以社會救助或以政策來改善社會的貧窮。所以這點倒難到我了……或許能說不同國情、社會背景、國家意識形態...等的影響,所以各國所認同的價值也不同,所採取的福利措施方面也不像台灣這樣發放救助金,而這樣對他們來說反而是正當合適的。

反而以歐洲國家的福利來看,他們的福利是全世界最好的,當然人民的稅收也將近總所得的44%,如果台灣想要享有歐洲式的社會福利,那人民肯將自己總所得將近一半的交到政府的手中嗎?所以ㄚ,也不能說資本主義、自由主義或者是社會主義、民主主義…等哪一個比較好,哪一個比較不好,只能說合不合適一個國家和人民,以及人民需要甚麼樣的需求,政府就給予甚麼樣的供給,都是雙方無形中所決定的。

最後,就是很吸引人的一個標題「搶錢大作戰」,看到這個標題就想到新加坡的一部影片「錢不夠用」…或許很多人會說,有人誰是覺得錢夠用的,沒有吧!當然錢夠不夠用那是一回事,那自己如何理財卻是不可不當作一回事的事。不管你是有財不知道怎麼理,還是無財可理,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先能「節流」,這是老師上課中講到的一個很好的觀念,我想這沒人能反駁吧!因為你要能先節流,才能存錢,存了錢才有錢可以管理;無論你是拿來做定期存款還是投資,我想只要能先有一筆錢在手,這就是一個最好的開始。有沒有人錢是夠用的…我想是有的,就如老師上課中提到台東有一個賣菜的阿婆陳素菊,而這不單單只是她錢夠用而已,而是她願意將自己辛苦存下來的錢捐出來幫助他人,而這行為卻是無能能及的,甚至她捐出來的錢比有錢人捐出來的財產比例還要來得多很多。

大三這學年上的全都是專業科目,ex:社會福利與行政、身心障礙者福利、學校社會工作、家庭暴力社會工作、社區工作、早期療育、社會工作方案設計與評估、社會工作研究法…等等;單單只有這一門課是通識課,而且通識課跟其他科來說是完全不一樣的,不是死板板的、枯燥的;而且在通識課上,學到的不僅僅是課堂上的知識,更多的是與生活上息息相關、不可不知的、生動有趣、與生活真正結合的事,而當中也隱藏著做人處事的生活智慧。老師的上課方式很生活、認真,也讓同學容易吸收,謝謝老師這學期辛苦了。

沒有留言: